初中时候,体育老师给了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:王老师身材不及160,也不算壮实,但精气神特别突出,做事雷厉风行,走路总是抬头挺胸,昂首阔步,身板也倍儿直......对我们体育课的要求也是如此,我深受影响。有些记忆就是很奇特,现在到了50岁这个年纪,中学的很多事淡忘不少,但就有一些事会如此深刻地印在脑海里,这就是其中一件。
应该说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都一直要求自己的精神状态要这样,再难再累,腰板必须挺直,状态必须保持。我对孩子从小也就这么教育培养,幼儿园时,我说:顶天,孩子马上就会回答:立地!然后就能马上把腰直起来。后来练习武术,一部分意义也就在于此。
喜欢竹子的原因也和这些相关。当然,现在对竹子的了解更多了,包括:竹子的生长特点,竹子的精神,竹子的“知足”引喻等等......开始会从更多角度去审视竹子和欣赏竹子!
真是活到老学到老,既然这么喜欢,就在这里集中整理收藏一下,就当一次较完整的品鉴和学习:
多少人没熬过那3cm
很多人都看过竹子励志的故事,感慨多少人没熬过那3cm。
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,仅仅长了3cm。
但从第五年开始,每天以30cm的速度,疯狂的生长。
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,就长成了15米高。
其实在前四年,竹子是在土里扎根数百米。
做人也是如此,需要扎根,需要储备,有很多人就没熬过那3cm!
竹子的精神
郑燮《竹石》
作者:郑燮
咬定青山不放松,
立根原在破岩中,
千磨万击还坚劲,
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竹枝杆挺拨,修长,四季青翠,傲雪凌霜,倍受中国人喜爱,与梅、兰、菊并称为四君子,与梅、松并称为岁寒三友,古今文人墨客,爱竹咏竹者众多。
竹子精神是感物喻志的象征,也是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;它表现着自强不息、顶天立地的精神;清华其外、澹泊其中、清雅脱俗、不作媚世之态。
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,无论是峰峰岭岭,还是沟沟壑壑,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。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,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,但它始终“咬定青山”、专心致志、无怨无悔。千百年来,人们都会赋予竹子清峻不阿、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。
竹子的文学情怀
竹子心无杂念,甘于孤寂,它不求闻达于莽林,不慕热闹于山岭,千百年过去了,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。竹轻盈细巧、四季常青,尽管有百般柔情,但从不哗众取宠,更不盛气凌人,虚心劲节,朴实无华才是它的品格。竹不开花,清淡高雅,一尘不染,它不图华丽,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。
竹子在清风中瑟瑟的声音,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,都让文人墨客深深感动。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依然的品格,更让诗人引为同道,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中大多植有竹子。王子酞说: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;苏东坡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无可医。”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。
明月如霜,凉风如水。庭院中翠竹依阶低吟,挺拔劲节,即有梅花凌霜傲雪的铁骨,又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,并以它那劲节、虚空、萧疏的个性,使诗人在其中充分体味君子之风。“劲节有高致,清声无俗喧。”它的“劲节”,代表不屈的气节;它的“虚空”,代表谦逊的胸怀;它的“萧疏”,代表诗人超群脱俗。
五月知竹,人生知足
《竹》
南北朝·刘孝先
竹生空野外,梢云耸百寻。
无人赏高节,徒自抱贞心。
耻染湘妃泪,羞入上宫琴。
谁能制长笛,当为吐龙吟。
此竹不生庭院,不生宫闱,偏偏生于无人的荒野。高枝向上,耸入云端。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,自己抱着一颗坚贞之心。
是啊,人生只有一世,何必把宝贵的人生都用来取悦别人、为了别人而活呢?活在自己的内心中,活在知足里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把最全“咏竹”的诗词收藏这里
-
-
1.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——郑板桥《竹石》
-
2.竹外桃花三两枝, 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——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-
3.绿竹入幽径,青萝拂行衣。——李白《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》
-
4.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——郑板桥《竹石》
-
5.斑竹枝,斑竹枝,泪痕点点寄相思。——刘禹锡《潇湘神·斑竹枝》
-
6.斑竹一枝千滴泪,红霞万朵百重衣。——毛泽东《七律·答友人》
-
13.春木有荣歇,此节无凋零。——陈子昂《修竹篇》
-
14.会须上番看成竹,客至从嗔不出迎。——杜甫《咏春笋》
-
15.一旦心空忽归去,挺身特立化为玉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16.因想阳台无限事,来君回唱竹枝歌。——刘禹锡《杨枝词二首》
-
17.野竹攒石生,含烟映江岛。翠色落波深,虚声带寒早。——李白《姑孰十咏·慈姥竹》
-
18.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 ——杨万里《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》
-
19.回首紫陌青门,西湖闲院,锁千梢修竹。——陆游《赤壁词·招韩无咎游金山》
-
20.客初西蜀来,遗我双筇竹。上有红泪斑,断非湘娥哭。——梅尧臣《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》
-
21.道是花来春未,道是雪来香异。竹外一枝斜,野人家。——郑域《昭君怨·梅花》
-
22.白帝城西万竹蟠,接筒引水喉不干。——杜甫《引水》
-
23.空山雉雊禾苗短,野馆风来竹气清。——朱庆馀《送元处士游天台》
-
24.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——《诗经》
-
25.竹里一枝斜,映带林逾静。——朱淑真《卜算子·竹里一枝斜》
-
26.东岩富松竹,岁暮幸同归。——王勃《送卢主簿》
-
27.华轩蔼蔼他年到,绵竹亭亭出县高。——杜甫《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》
-
28.青溪绿潭潭水侧,修竹婵娟同一色。——宋之问《绿竹引》
-
29.笋添南阶竹,日日成清閟。——韩愈《新竹》
-
30.竹批双耳峻,风入四蹄轻。——杜甫《房兵曹胡马诗》
-
31.遍造山水有竹处,不问主人识不识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32.繁紫韵松竹,远黄绕篱落。——刘禹锡《百花行》
-
33.千峰笋石千株玉,万树松萝万朵银。 ——元稹《南秦雪》
-
34.试问宜楼楼下竹,年来应长新篁。——张孝祥《临江仙·试问宜楼楼下竹》
-
35.批竹初攒耳,桃花未上身。——李贺《马诗二十三首》
-
36.庐山竹影几千秋,云锁高峰水自流。——朱元璋《庐山诗》
-
37.江上舍前无此物,幸分苍翠拂波涛。——杜甫《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》
-
38.开门移远竹,剪草出幽兰。 ——张籍《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》
-
39.瞻彼淇奥,绿竹如箦。——《诗经》
-
40.晚岁君能赏,苍苍劲节奇。——薛涛《酬人雨后玩竹》
-
41.沅溪夏晚足凉风,春酒相携就竹丛。——王昌龄《龙标野宴》
-
42.始怜幽竹山窗下,不改清阴待我归。——钱起《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》
-
43.筼筜竞长纤纤笋,踯躅闲开艳艳花。——韩愈《答张十一功曹》
-
44.竹怜新雨后,山爱夕阳时。——钱起《谷口书斋寄杨补阙》
-
45.朝朝暮暮看不足,感得碧光透双目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46.剪削干芦插寒竹,九孔漏声五音足。——白居易《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》
-
47.君心节直更心虚。移植并庭除。——王之道《朝中措·君心节直更心虚》
-
48.梅花一树映疏竹,茅屋三间围短篱。——陆游《初春·漠漠春寒罢对棋》
-
51.因想阳台无限事,来君回唱竹枝歌。——刘禹锡《杨枝词二首》
-
52.竹怜新雨后,山爱夕阳时。——钱起《谷口书斋寄杨补阙》
-
53.朝朝暮暮看不足,感得碧光透双目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54.剪削干芦插寒竹,九孔漏声五音足。——白居易《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》
-
55.且食勿踟蹰,南风吹作竹。——白居易《食笋》
-
56.岁寒霜雪苦,含彩独青青。——陈子昂《修竹篇》
-
57.梅花一树映疏竹,茅屋三间围短篱。——陆游《初春·漠漠春寒罢对棋》
-
58.寒竹秋雨重,凌霄晚花落。——元稹《解秋十首》
-
59.竹里一枝斜,映带林逾静。——朱淑真《卜算子·竹里一枝斜》
-
60.修竹隐山阴,射干临增城。——阮籍《咏怀八十二首》
-
61.箨落长竿削玉开,君看母笋是龙材。——李贺《昌谷北园新笋四首》
-
62.佳人学得平阳曲。纤纤玉笋横孤竹。——张先《菩萨蛮·佳人学得平阳曲》
-
63.露华生笋径,苔色拂霜根。——李贺《竹》
-
64.繁紫韵松竹,远黄绕篱落。——刘禹锡《百花行》
-
65.竹树无声或有声,霏霏漠漠散还凝。——杜荀鹤《春日山中对雪有作》
-
66.望岫喜林疏,闻泉令竹密。——张嵲《晓登灵梵寺阁二首·晨登高望阁》
-
67.修竹夹左右,清风来徐徐。 ——白居易《题西亭》
-
68.寒竹被荒蹊,地为罕人远;——陶渊明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》
-
69.竹色溪下绿,荷花镜里香。——李白《别储邕之剡中》
-
70.秋雨滴寒竹,主人魂梦清。——释文珦《竹堂秋雨》
-
71.晚岁君能赏,苍苍劲节奇。——薛涛《酬人雨后玩竹》
-
72.玉润窗前竹,花繁院里梅。——张九龄《立春日晨起对积雪》
-
73.非庄非宅非兰若,竹树池亭十亩馀。——白居易《池上闲吟二首》
-
74.篱外清阴接药阑,晓风交戛碧琅玕。——罗隐《竹》
-
75.无数春笋满林生,柴门密掩断行人。——杜甫《咏春笋》
-
76.山僧后檐茶数丛,春来映竹抽新茸。——刘禹锡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
-
77.修竹便娟调鹤地,春风蕴籍养花天。——钱谦益《西湖杂感》
-
78.隔岸好山罗数峰,绕檐修竹添深丛。——王炎《用元韵寄周推萧法》
-
79.秋雨亦嫌秋热在,打荷飘竹为人来。——杨万里《还家秋夕饮中喜雨》
-
80.乳燕入巢笋成竹,谁家二女种新谷。——戴叔伦《女耕田行》
-
-
81.闲云入窗牖,野翠生松竹。——李白《姑孰十咏·陵歊台》
-
82.桑竹垂馀荫,菽稷随时艺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诗》
-
83.病起见庭竹,君应悲我情。何妨甚消瘦,却称苦修行。 ——齐己《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·病起见庭竹》
-
84.铜簧韵脆锵寒竹,新声慢奏移纤玉。——李煜《菩萨蛮·铜簧韵脆锵寒竹》
-
85.月明白露秋泪滴,石笋溪云肯寄书。——李贺《五粒小松歌》
-
86.竹叶于人既无分,菊花从此不须开。——杜甫《九日》
-
87.竹映风窗数阵斜,旅人愁坐思无涯。 ——唐彦谦《竹风》
-
88.春木有荣歇,此节无凋零。——陈子昂《修竹篇》
-
89.会须上番看成竹,客至从嗔不出迎。——杜甫《咏春笋》
-
90.竹枝歌罢篷窗掩,到此相思倍黯然。——叶绍翁《送冯济川归蜀》
-
91.君莫爱南山松树枝,竹色四时也不移。——岑参《范公丛竹歌》
-
92.藤岸竹洲相掩映,满池春雨鸊鹈飞。——杜牧《朱坡绝句三首》
-
93.野竹攒石生,含烟映江岛。翠色落波深,虚声带寒早。——李白《姑孰十咏·慈姥竹》
-
94.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 ——杨万里《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》
-
95.客初西蜀来,遗我双筇竹。上有红泪斑,断非湘娥哭。——梅尧臣《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》
-
96.竹摇清影罩幽窗,两两时禽噪夕阳。 ——朱淑真《初夏》
-
97.石笋如卓笔,县之山之巅。——李白《题楼山石笋》
-
98.校雠如有暇,松竹一相思。——李商隐《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》
-
99.竹死不变节,花落有馀香。——邵谒《金谷园怀古》
-
100.东岩富松竹,岁暮幸同归。——王勃《送卢主簿》
-
101.无人赏高节,徒自抱贞心。——沈约《咏竹诗》
-
102.雪压枝头低,虽低不着泥。——朱元璋《咏竹》
-
103.篱外清阴接药阑,晓风交戛碧琅玕。——罗隐《竹》
-
104.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。——杨万里《夏夜追凉》
-
105.分明知是湘妃泣,何忍将身卧泪痕。——杜牧《斑竹筒簟》
-
106.白沙翠竹长干寺,绿水朱楼白下城。——苏泂《金陵杂兴二百首·白沙翠竹长干寺》
-
107.无数春笋满林生,柴门密掩断行人。——杜甫《咏春笋》
-
108.一峰晓似朝仙处,青节森森倚绛云。——陈陶《竹十一首》
-
109.秩秩斯干,幽幽南山。如竹苞矣,如松茂矣。——《诗经》
-
110.闲云入窗牖,野翠生松竹。——李白《姑孰十咏·陵歊台》
-
111.桑竹垂馀荫,菽稷随时艺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诗》
-
112.孤竹君穷犹抱节,赤松子嫩已生须。主人相爱肯留无。——辛弃疾《浣溪沙·种松竹未成》
-
113.此君气节极伟特,令人爱之舍不得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114.一朝红日出,依旧与天齐。——朱元璋《咏竹》
-
115.病起见庭竹,君应悲我情。何妨甚消瘦,却称苦修行。 ——齐己《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·病起见庭竹》
-
116.六出飞花入户时,坐看青竹变琼枝。——高骈《对雪》
-
117.因想阳台无限事,来君回唱竹枝歌。——刘禹锡《杨枝词二首》
-
118.水绕陂田竹绕篱,榆钱落尽槿花稀。——张舜民《村居》
-
119.春木有荣歇,此节无凋零。——陈子昂《修竹篇》
-
120.会须上番看成竹,客至从嗔不出迎。——杜甫《咏春笋》
-
121.一节呼龙万里秋,数茎垂海六鳌愁。——陈陶《竹十一首》
-
122.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——《诗经》
-
123.野竹攒石生,含烟映江岛。翠色落波深,虚声带寒早。——李白《姑孰十咏·慈姥竹》
-
124.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 ——杨万里《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》
-
125.竹里一枝斜,映带林逾静。——朱淑真《卜算子·竹里一枝斜》
-
126.一旦心空忽归去,挺身特立化为玉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127.回首紫陌青门,西湖闲院,锁千梢修竹。——陆游《赤壁词·招韩无咎游金山》
-
128.客初西蜀来,遗我双筇竹。上有红泪斑,断非湘娥哭。——梅尧臣《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》
-
129.道是花来春未,道是雪来香异。竹外一枝斜,野人家。——郑域《昭君怨·梅花》
-
130.繁紫韵松竹,远黄绕篱落。——刘禹锡《百花行》
-
131.白帝城西万竹蟠,接筒引水喉不干。——杜甫《引水》
-
132.东岩富松竹,岁暮幸同归。——王勃《送卢主簿》
-
133.华轩蔼蔼他年到,绵竹亭亭出县高。——杜甫《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》
-
134.空山雉雊禾苗短,野馆风来竹气清。——朱庆馀《送元处士游天台》
-
135.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——《诗经》
-
136.青溪绿潭潭水侧,修竹婵娟同一色。——宋之问《绿竹引》
-
137.笋添南阶竹,日日成清閟。——韩愈《新竹》
-
138.晚岁君能赏,苍苍劲节奇。——薛涛《酬人雨后玩竹》
-
139.竹批双耳峻,风入四蹄轻。——杜甫《房兵曹胡马诗》
-
140.遍造山水有竹处,不问主人识不识。——郑思肖《爱竹歌》
-
141.千峰笋石千株玉,万树松萝万朵银。 ——元稹《南秦雪》
-
142.试问宜楼楼下竹,年来应长新篁。——张孝祥《临江仙·试问宜楼楼下竹》
-
143.批竹初攒耳,桃花未上身。——李贺《马诗二十三首》
-
144.庐山竹影几千秋,云锁高峰水自流。——朱元璋《庐山诗》
(博文编辑:admin)